第二十七02
再延伸,這個悌,“兄道友,弟道恭;兄弟睦,孝在中”,兄弟和樂,進而同仁和樂,“家和萬事興”,這個團體興旺,出人才,事業會越做越好。包含在團體當中,“出則弟”,都懂得尊重團體當中的長者,這團體就變成一個大家庭,很溫暖,大家團結力量就非常大。而且和氣,都是一家人的氣氛,大家工作心情愉快,工作效益效率鐵定更好。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,這種和諧團結的氣氛,對團體是最大的無形力量,這是錢買不到的東西。所以,我們要扮演好臣的角色,首先要在《弟子規》、在經典當中扎好我們的德行根基,進一步就能扮演好這個角色。
而我們之前在“臣術”這個單元,第一個重點,第一個為人臣應該具備的德行是“立節”,能樹立自己的節操,也是樹立德行。而操守當中,歷代選賢舉能最重要的兩個標準:舉孝、廉。孝順,他能移孝作忠;廉潔,他不貪污。孝是做人的根;廉是做事的本。古人他們在認知事物的道理,都是“君子務本”,抓到根本。您看我們現在很多招聘,或者公務員招考,有沒有抓到忠臣的根本?招聘當然是要找好的官員、好的公務員,但是有沒有真正從最重要做人做事的“孝廉”著手?以至于成立政黨是要為國為民,所招的黨員當然也要以孝廉為準。假如不依這個標準,進來的人私利私欲都很重,那鐵定為官就會貪污腐敗,最后可能連政黨都會被他給拖垮。所以家也好、團體也好,要能夠成就棟梁之才,絕對離不開孝廉這個標準。
我們接著來看一個廉潔的榜樣。我們看六十二句,在第四冊五百四十六頁,第五行。這是講到楊震的清廉,我們一起來把經文念一遍:
【楊震字伯起。弘農人也。遷東萊太守。道經昌邑。故所舉茂才王密為昌邑令。謁見。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。震曰。故人知君。君不知故人何也。密曰。暮夜無知者。震曰。天知神知。我知子知。何謂無知!
楊震是東漢人,字伯起,他出生在弘農這個地方。他遷官到東萊太守,剛好要去上任的過程,途中經過昌邑縣,而剛好那時候昌邑縣令就是他所推舉的秀才王密,他在那里當縣令。當初楊大人推薦,對于王密也有知遇之恩,所以恩人來了,也恭敬的去拜見!爸]”,是前去拜見。
剛好到夜里,王密身上帶了十斤的黃金,他就拿出來!斑z”,就是要送給楊震。楊震看到這個情況,說道,“故人知君”,“故”是老朋友。我是你的老朋友,我是了解你,覺得你有德能可以勝任縣令,所以向上舉薦你,可是你今天做這個動作,讓我感覺你是不理解我,“不知故人”。這到底是為什么?朋友之間貴在相知。
其實,今天王密拿黃金來給楊震,這不只是不了解他,說嚴重一點,更是侮辱他的人格。怎么連這一點都不相信楊大人的品德?所以,人跟人有時候要信任不容易。面對他人的信任要珍惜,面對別人的不信任,在這個時代也要心平氣和面對。甚至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,說什么天下烏鴉一般黑,其實是錯誤的。為什么?人之初,性本善。有受過圣賢教誨,有很好家教的人,他在不好的社會風氣之下,他還是可以屹立不搖的。所以,王密送錢給楊震,一來是不夠信任楊震的人格;二來,可能還是有私心,送錢可以繼續培養交情。其實為官者所有的精神,都要用在體恤人民的苦難上,這才是為國君分憂解勞,這才是好官。假如都花在培植自己的關系勢力,那就變成搞私黨,而且搞私黨就會形成很多派別,最后在那里謀私利,甚至對立,在那里爭斗,搞成黨爭,這對團體、對國家的損害是最大的。君子合群,但是絕對不結黨營私,《論語》講的,君子“群而不黨”。
當下,楊震這么表達了,王密還是有點遲鈍,有點固執自己的意思。人有時候還是會有點昏昧。其實,我們相信王密還是有一定的學問修養,但是在洪流當中能立得住,也是不容易的,要到“大丈夫”才行。不然,就得要像楊震這樣有德之人給他適時的提醒。接著,王密當下說,“暮夜無知者”,現在是夜晚,反正沒有人知道、沒有人看到,沒關系,這是表達我一點心意。這句話講得好像挺有道理,表達心意。我們思考一下,楊震舉薦王密為官,為國家舉賢才,要回報這個恩德,那就是把你的工作做好,成為一個好官,讓天下人都說:楊震有眼光。這才是真正回報他的知遇之恩!
結果,楊震聽了之后說道,怎么會沒人知道?上天知道,“天知神知”,天地神祇,甚至于我們老祖宗都在看!我們做違背良心觸犯法律的事,我們祖宗在天之靈都流眼淚。我們的祖先是最愛護后代的,留下了這么多經書典籍,經書典籍的背后,不都是老祖宗的慈悲?而確實天地神明,甚至我們這些圣賢祖先,他們都有“知”的,神知。這個真相,歷代做為華人其實都很清楚。
比方,我小的時候,我們住的那個地方就有“龍虎塔”,龍虎很大很長,我們都可以走進龍的身體里面去,龍的身體里面畫的是地獄變相圖。我們文化里面,特別擅用藝術來教化老百姓。從小我們就知道,惡有惡報,善有善報。我們上小學看布袋戲,都是演郭子儀,都是演這些忠孝節義,忠臣的后代有好報,奸臣都遭惡報,教育我們這些孩子的心靈。
而在《禮記》當中,“祭法”這一個章節,天子就有立“七神”讓老百姓可以祭祀。其中我們很熟悉的,門神(戶神),還有灶神爺,都是在這七神當中。
其實這個道理不難理解,人總要恭敬虛心的來感受領悟宇宙的道理。所以老子說,“天網恢恢,疏而不漏”,世間有法律,整個天地有天律在執行,人一生所積累的善惡,最后絕對是有審斷的。甚至于起心動念,一言一行,統統都有記載。這個真相在《俞凈意公遇灶神記》真實的事例當中都表現出來,俞公算讀書人,自己跟幾個朋友成立了文昌社,都是依照這些教誨去做,但是都做表面,而且意惡太重,起心動念太多邪念惡念,積累了很多惡的行為。
“我知子知”,你跟我也都知道,怎么可能沒有人知道。從這里,我們有一份恥心,不能違背良心;有一份畏心,敬畏惡有惡報,敬畏天地鬼神,有司過之神;進而要有勇心,要去改正錯誤的行為,嚴重的習氣。我們相信王密經由楊震這么一點化,應該恥心、畏心、勇心都能提起來。所以善友為依靠,“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”是非常重要的。好朋友之間,談話都是經典的教誨,不是聚在一起言不及義,談的都是沒有意義的事,甚至還是造口業的事,這就沒有盡朋友的道義。
楊震的這一份清廉,也感召來護蔭他的后代子孫,他的兒子秉、孫子賜、曾孫彪,統統做到三公的位子。三公下來是九卿。他們四代三公,都是人臣到了極富貴的地步,所以,“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”。而“福生于清儉”,福氣從哪里來?清廉、節儉。清廉得大福,從楊家這個示范我們就可以深刻感覺到。后世楊家的子弟,他們的堂號叫“四知堂”。我們可以想象,堂號是我們進自己家門時,一抬頭就看見堂號,楊家的后代每次進門,就會提醒一次祖先的風范,相信他們一定都很清廉。就像林則徐先生的后代都不抽煙,楊家的后代不貪污,大舜的后代都是孝子,要效法祖先,不可以侮辱祖先。
而唐太宗皇帝有一次經過楊震大人的墓,也是仰慕楊大人的德行,親自祭拜,親自寫了一篇祭文,是唐朝太宗皇帝親自祭奠的。當時候房玄齡大人說道,“楊大人在天之靈應該很寬慰,經過幾百年之后,天子親自給他寫祭文!彼,這些忠臣他們的精神確實如文天祥先生說的,“是氣所磅礡,凜冽萬古存。當其貫日月,生死安足論”,他這個正氣在天地之間,延續長存下來。其實,我們在讀著這些圣賢的風范,是用真心去讀,他們的正氣就跟我們交感,照在我們的身上,甚至于他們的精神跟我們的心靈就合而為一。
民國初年的王善人,他不識字,最后孝悌到達極致,能夠通達倫理道德的經義,還給人家講經典,那沒有別的,他是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。而且,他聽每一個圣賢的故事,聽一個他就學一個,把他們的精神跟自己融在一起。他看到一個故事,一個圣賢人為了道義,奮不顧身,不畏生死,剛好他發生這樣的情況,他自己也是不畏生死,結果就在那樣的精神當中,走著走著,感覺眼前一片光明,他智慧開了。等于是他那一份心跟圣賢交感,冥冥中圣賢都護佑著他。
這是“立節”很好的榜樣。
我們接著再看下一句,是在第四冊五百四十二頁,在第四行,我們一起念一下:
【昔者晉平公問于叔向曰。國家之患。孰為大。對曰。大臣重祿不極諫。小臣畏罪不敢言。下情不上通。此患之大者!
一開始提到的,“昔者”,這是歷史上的記載,《后漢書》里講到的。昔者就是過去。從前春秋戰國時代,晉平公請問他的臣子叔向。叔向,我們在上一節課也有提到,他跟同僚很好的配合來勸諫君上,這是非常忠誠的臣子。而平公懂得請教,這也是難得。他請教,國家最大的憂患、禍患在哪里?結果叔向講到了,重要的大臣重視自己的官位俸祿,不敢盡力極力的勸諫國君的過失,而基層的臣子畏罪(怕被降罪、獲罪),不敢講真話,不敢把問題說出來。這樣子,整個民情、整個政治的現況就沒法傳到國君那里,下情不能上達,很多情況就沒有處理。比方說,老百姓的疾苦沒有去愛護照顧,甚至冷漠,更無忌憚的去壓榨老百姓,那鐵定老百姓會埋怨,甚至會起來反抗。所有國家的情況不及早處理,情況只會惡化,就像治病的道理一樣,所以不能通達,最后往往國家都要敗亡了,國君還在那里歌舞升平,這在很多亡國之君都有相同的情況。
這里的問題出在臣子沒有氣節、沒有忠貞,我們看到大臣貪戀他的祿位、貪戀他的富貴,他怕勸諫之后,皇上不喜歡他,然后他怕官位保不住。而我們看歷代這些忠臣,他們常常因為極諫被貶官,可是不改他為人臣的職責,像范公(范仲淹),他被貶了好幾次,但后來還是又被升官。其實那是天子一時間判斷不清楚,等真正冷靜下來,真正把事情搞清楚,又能受重用。而在被貶官的時候,也沒有絲毫的難受,范公講到他坐在船上,被貶得挺遠的,貶到三千里之外,他說:“豈辭云水三千里,猶濟瘡痍十萬民”,雖然被貶了三千里遠,到了那個地方還有十萬的百姓,他可以代表國君好好的愛護老百姓,還是可以盡忠,只要能盡一份忠誠,他就理得心安。但是,該勸的時候沒有勸,這已經失了為臣之道。而他的兒子也承接了他這一份好的氣節,范純仁先生當宰相的時候說道,“言不用,萬鐘非所顧也”。他那時候是正宰相,比他父親的職位還高。他說道,假如皇上不采用他所說的這些諫言,再高的俸祿他也不會放在心上;实鄄宦,他可能就辭掉官職來提醒皇上,他總不能尸位素餐。
所以,大臣要勇于勸諫,小臣也要勇于把真實情況反應,絕對不能怕獲罪。孟子給與我們讀書人一個勉勵,說道:“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。能做到這三點,絕對在為人臣的氣節可以立住。不受富貴污染,貧賤也不會改變氣節,縱使遇到勢力的脅迫也能鼎立不搖。所以,叔向提的這個重點,確實是國家很大的憂患,為人臣能夠下情上達,這樣就能政通人和,假如下情不上達,就變成粉飾太平,報喜不報憂,最后情況嚴重就沒有辦法處理了。 |